Copyright ? www.keshilon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山東省商務廳 版權所有
來源: 大眾日報2025-10-14 09:00:00
近日,山東省商業航天產業創新發展會議在煙臺海陽舉行。商業航天,火箭只是起點,伴隨“算力”上太空,火箭裝上“智能引擎”,一個萬億級的產業在興起——“我們把通信導航遙感、人工智能計算組成一個智能傳感網,就能對地球做全面智能的觀測分析,將天上的大數據變成能從終端應用獲取的快、準、靈服務。”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在會上提到。
對新興產業來說,應用場景的豐富程度往往決定著產業發展的天花板——眼下對人工智能與商業航天融合發展的關注與重視,來自于人工智能正成為商業航天這場太空產業競賽價值變現的重要變量:B端,商業航天在深化與農業、能源、物流的融合;C端,商業航天借助衛星手機直連等培育消費需求,讓商業航天既有市場潛力又有社會熱度。以我省海上發射的主要載體東方航天港為例,一方面正加快星座建設運營,構建“一星多用、多星組網、多網融合、智能服務”星座運營體系;另一方面,將全面拓展衛星數據應用,推動數據、算法、算力深度融合。
商業航天企業的生產線上,人工智能成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利器。今年9月,由濟鋼集團打造的濟南衛星總裝基地完成廠房建設與核心設備驗收,標志著山東省首個柔性化、智能化衛星AIT(總裝、集成、測試)產線正式具備投產條件。濟南衛星產業發展集團董事長孫廣庭在會上介紹,濟南衛星AIT產線按照多站點“脈動生產線”模式,通過對生產資源優化配置,實現高效率、高質量、低成本制造衛星的目標。這條產線預計可實現年產100顆500公斤級衛星的制造與試驗能力,為我國商業衛星星座組網、補網提供重要支撐。
商業航天正處于從政策驅動走向市場驅動、從資本輸血走向自我造血的關鍵期,在開拓市場需求、催生全新商業模式方面,人工智能也正成為“游戲規則改變者”。
在濰坊、棗莊、東營等各地的農田里,人工智能搭配北斗衛星,為農田開出高精度“處方”:“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利用衛星遙感進行宏觀監測,同時借助無人機進行種管快速巡查,依托地面物聯網傳感器實時采集土壤溫濕度、作物長勢、病蟲害等微觀信息,再通過高速網絡將多源數據實時匯聚到管理平臺進行實時監測分析,推動“齊魯糧倉”加速向標準化、集約化農業轉型。
“現在衛星搭載人工智能是很普遍的情況,人主要負責前端發布指令與后端數據的進一步處理,處理能力大大優化,為相關應用從‘行業專供’走向‘全民普惠’提供了基礎。”東方航天港從事衛星數據服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國內衛星數據服務的主要客戶是農業檢測、應急、規劃等政府部門,根據數據使用量支付費用,但跟國外類似,也逐漸出現服務于個人、按月或年支付訂閱費用,滿足更多樣的定制化需求。
“未來就是在規定的時間、需要的地方,把正確的數據、信息、知識傳送給需要的人,做到空天地海全域一體化時空智能。”李德仁表示。據介紹,近日印發的《山東省加快推動商業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在推動太空技術釋放經濟價值方面也已明確專門政策,將圍繞數據開發應用等給予相關支持。